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违背天理(2 / 2)

但具体细节,比如往觉的死,在军情报告中不过是一个数字。

朱祁钰把奏折放在一边,接着翻看李言闻等人联名写的信。

医学院的医生们请求进行人体实验。

这下让朱祁钰挑起了眉毛,打开一看,原来是青霉素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了一些进展。

动物实验已经不能满足医生们的需要了。

这次李言闻提到了人体解剖。

医者仁心,用犯人做实验和进行人体解剖,可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

把死人剖开,让死者不得全尸,是华夏历史上最残忍的刑罚之一。

朱祁钰想了想,并没有直接批复,而是问兴安:“现在李言闻在哪里?”

“回陛下,最近李大夫和景泰学校的老师在一起。”

兴安如实回答。

“嗯。”

朱祁钰点点头,说:“朕要去医学院看看,安排一下。”

兴安领命离开,没多久就回来报告:“陛下,都安排好了。”

医学院不像景泰学校那样,更像是普通的私塾,建筑古朴典雅。

这里的医学生不像农家的孩子那样,农忙时还能放假。

站在医学院门口,就能闻到药材煎煮后的苦味。

圣人驾到,董宿自然带着医师们在门口迎接。

互相行礼后,朱祁钰走进医学院,带着董宿来到值班室。里面摆着许多檀木家具,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医书。

朱祁钰坐在主位上,直接把李言闻的请求说了出来。

董宿听了,愣了一下,说:“在大宁的时候,我们也想过,弄清楚原因,研究人体的奥秘,但这种方法违背天理……”

“有什么天理不天理的?凌迟和砍头不是一样的吗?朕问你,董院长答应不答应?”

朱祁钰打断了董宿的话,目光直盯着他。

解剖这件事要面对舆论的压力,李言闻只是一个医生,朱祁钰在联名信里没看到董宿的签名。

董宿喉咙动了动,立刻明白皇上的意思,屋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香炉里的烟缓缓升起,在阳光下袅袅飘散。

过了许久,董宿才开口说:“陛下,臣会亲自负责这次解剖。”

“嗯,好。”

朱祁钰点头道:“董院长不用太有负担,是非对错,以后再说。要是真能推动医学发展,你的功劳是跑不掉的。”

要有胆识,手下的人才会敢闯敢干。

董宿有自己的想法,这很正常,但朱祁钰的到来,就是给他们的保护。

古人说,八尺高的男子,皮肉都在这里,外表可以摸、量、切,可以剖开来看。

《黄帝内经》最早就有解剖的记载,到了王莽时期,让太医和厨师一起解剖被处死的公孙庆,测量他的五脏,用竹管导出血管,知道其脉络,但华夏的解剖学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形成系统的学问。

朱祁钰的出现,给了他们保障,这也是他亲自来找董宿的原因。

董宿也明白了,相比皇帝,自己不过是个年长的老者。

皇帝都来了,自己这把老骨头也得出点力,让年轻人少些顾忌。

“感谢陛下,老臣一定担起责任,不再推辞。”

董宿行礼后站起身继续说道:“这次解剖意义重大,学院里不少医生都会参与。老臣打算按照古书的传统,借着解剖来纠正医书中的错误……解剖的意义,就是找出医书里的错误,而董宿的名声,也让这件事更有说服力。”

毕竟在大家看来,皇帝不懂医术,最多也就是个替罪的招牌。

一场解剖,各人各有目的。

李言闻听说圣人到了医学院,立刻赶了回来。

想必圣人是为了解剖的事来的,毕竟人命关天。

他赶到值班室时,朱祁钰和董宿已经谈得差不多了。

听到李言闻求见,朱祁钰让人把他带进来。

现在的李言闻可是有功德的人,治病救人本身就是积德的事。

“学生拜见陛下,陛下身体可安好?”

李言闻见到朱祁钰,以学生的身份行礼。

“起来吧。”

朱祁钰笑了笑:“紧张了吗?”

李言闻抿了抿嘴,然后恭敬地回答:“是。”

提出解剖的想法,在没见到圣人之前,李言闻最多只是有些担心,但现在心里确实有点发慌。

“救死扶伤是好事,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你们做的事,百姓迟早会明白,这只是个过程而已。”

朱祁钰说:“至于文人的批评,如果他们真能读圣贤书治病救人,那他们就有道理;但如果因为怕他们说话就退缩,那就因小失大了。”

文人的笔,就像刀一样锋利,但这把刀有没有用,还得看整体环境。

现在大明讲究实用,所以心学才会兴起,只是带头的人还没出现罢了。

华夏对挖坟掘墓处罚很重,但这跟伤害罪是两码事。

(https://www.mbaoga.cc/47457_47457475/46792000.html)

www.mbaoga.cc。m.mbaog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