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过刚易折(1 / 2)

两人又聊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后,司机也开车到达了目的地。

车门完全打开,站台上荷枪实弹的警卫已经列队等候,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林少瑾最后整理了一下衣领,迈步走出。这个动作更像是一种仪式感,宣告他正式踏入京城的棋局。

见他下车,李维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低沉而带着一丝告诫:“京城这里你会很安全,凡事在计划之内,千万不要冲动。”

“好。”林少瑾微微点头回应,然后在警卫们的带领下入住了李维民安排的招待所。

李维民这句话其实还有一个含义,京城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冲动了,那么京城也就不会安全了。

另外,此行之后不管林少瑾愿不愿意参与,林少瑾也已经入局了。

在京城的眼睛看不见的地方,林少瑾便是危险的。

不过李维民的想法林少瑾并不是完全认同,李维民觉得林少瑾是海瑞、海刚峰,是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人。

是一个纯粹、刚直、甚至有些鲁莽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只知一头撞向南墙、用一身刚烈换取青史留名,为了“正义”可以不顾一切的“愣头青”,

是来京城为民请命的。

这样的人好吗?对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的,但李维民认为,如今的华夏不需要海瑞这样的人物。

他太锋利了,锋利且易折。

李维民,以及那些可能正窥视着这里的大人物们,也许都这么认为。

然而他们都错了,林少瑾虽然很欣赏也认同海刚峰,可是很可惜,他并不是海刚峰。

走到京城这一步其实并不是什么热血上头了要去告御状,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代表的并不是他林少瑾自己一个人,而是沪杭的百万群众。

这不是什么简简单单的可以用体系内的那一套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

如果林少瑾选择当做某位部长的马前卒,那就不是什么在京城安不安全的事情了,而是会被彻底粉身碎骨。

首先,那些曾在与他并肩作战、为沪杭流血流汗的战士们,会第一个感到被背叛。因为他们不会愿意自己追随的人又是一个用人民的利益去妥协的家伙。

其次那些在废土中挣扎求生、忍受着饥饿与辐射、将最后一点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的普通百姓,会彻底绝望。因为他们的牺牲和忍耐将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那些在沪杭体系内获得新生、看到未来可能性的“乘客”——技术人员、基层干部、甚至是被收编改造的残余——他们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会被瞬间扑灭。

这个疾驰的马车一旦停下或转向,所有人都会粉身碎骨。

如果用事情做类比,这就好像带着几十万叛军兵临城下了,大家都盼着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结果你来一句,哎呀,我就是要皇上的一句道歉。

当领袖成为某种象征时,个人意志就不得不让位于集体意志。

不是林少瑾代表了沪杭的意志,而是沪杭的意志以林少瑾的形式体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