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示范园里一片忙碌。李渊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选址地,监督施工进度,协调各方资源;苏瑶则忙着准备培训资料,还抽空去周边村庄调研,了解农户们的实际需求。有一天,他们接到当地农业部门的邀请,去五十公里外的蒙巴萨村指导种植——那里的农户种的玉米遇到了大面积的锈病,急得团团转。
李渊和苏瑶立刻带着技术员出发。到达蒙巴萨村时,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看到他们的车,纷纷围了上来。村长姆博加握着李渊的手,语气急切:“李专家,你们可来了!再这样下去,咱们今年的玉米就全完了!”
李渊跟着姆博加来到玉米地,只见大片的玉米叶上布满了黄褐色的锈斑,有的叶子已经枯萎。他蹲下身,仔细观察着叶片,又用手摸了摸锈斑,对村民们说:“这是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幸好发现得及时,还能控制。”
苏瑶从随身的包里拿出准备好的生物杀菌剂和喷雾器,现场演示如何配制和喷洒:“这种杀菌剂是用天然植物提取的,对人体和环境都没有危害,每隔七天喷洒一次,连续三次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她一边演示,一边教村民们如何辨别锈病的早期症状,如何做好田间通风管理,防止病害扩散。
李阳和李悦也没闲着,他们跟着村民的孩子一起,在玉米地里帮忙拔除已经严重染病的植株,还把提前打印好的防治手册分发给大家。李悦用简单的英语和手势,给小朋友们讲解如何保护玉米苗,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还主动帮着分发手册。
经过三天的指导,蒙巴萨村的玉米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临走时,姆博加带着村民们给他们送来一篮新鲜的芒果和香蕉,还有一块手工编织的地毯——这是村里的妇女们连夜织的,上面绣着玉米和红薯的图案,象征着丰收和友谊。“谢谢你们,中国朋友!”姆博加激动地说,“是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以后我们还要跟着你们学习更多的种植技术!”
回到示范园后,李渊和苏瑶立刻组织团队总结这次的经验,把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手册,通过当地农业部门和社交媒体分发出去。同时,他们还决定在示范园定期举办“田间课堂”,邀请周边村庄的农户来学习,现场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周后,总部派来的专家如期而至,还带来了先进的土壤检测设备、种子培育箱等仪器。实验室的建设进度加快,村民们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每天都有人主动来帮忙,有的送水送食物,有的帮忙搬运设备,大家齐心协力,像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建设实验室。
实验室建成的那天,示范园举办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揭牌仪式。当地政府官员、周边村庄的村长、示范园的学员和村民们都来了,热闹非凡。李渊和当地农业部门的负责人一起为实验室揭牌,红色的绸布落下,“中非耐旱作物联合实验室”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仪式结束后,大家参观实验室。在土壤检测区,专家正在给村民们演示如何检测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在种子培育区,娜奥米正在照料刚发芽的红薯苗;在培训区,苏瑶正在给学员们讲解作物品种改良的知识。李阳和李悦则带着几个非洲小朋友,在“儿童种植园”里种下了向日葵种子,他们小心翼翼地培土、浇水,期待着种子发芽开花。
傍晚时分,大家在示范园的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篝火晚会。村民们带来了传统的非洲鼓和舞蹈,中国员工们则表演了太极拳和歌曲。李渊和卡玛尔一起敲响了非洲鼓,节奏欢快热烈;苏瑶和娜奥米跳起了当地的传统舞蹈,引来阵阵掌声。李阳和非洲小伙伴们一起唱歌,李悦则坐在篝火旁,给大家讲中国的童话故事,不同肤色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听得入迷。
篝火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温暖而明亮。李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五年前,他和苏瑶带着一腔热血来到这里,面对的是一片乱石滩和村民们怀疑的目光;如今,这里变成了丰收的沃土,中非友谊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待着他们。
苏瑶走到李渊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远处的田野里,晚风拂过玉米地,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变迁和希望。
“你看,”苏瑶指着远方,“咱们种的玉米快要成熟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李渊点头,目光坚定:“是啊,丰收的不仅是庄稼,还有咱们的友谊。以后,咱们还要在这里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让先进的种植技术在非洲大地上开花结果,让中非友谊永远传递下去。”
夜色渐深,篝火依旧明亮。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畅谈着美好的未来。这片远疆的沃土,不仅孕育了金色的丰收,更孕育了深厚的中非情谊。而李渊和苏瑶,还有他们的孩子们,会一直在这里,用双手创造希望,用真心传递友谊,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让中非友谊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